廣西新聞網貴港5月4日訊(通訊員 陸宏夏 鄒慶林)近年來,貴港市港北區將數字鄉村建設作為激活鄉村振興新動能的重要抓手,在“數字+”上亮新招、用真招、出硬招、施實招,為鄉村建設注入更多“數字力量”,推動鄉村振興有“智”更有“質”,提升農業農村現代化水平。
“數字+農業”亮新招,推進農業產業現代化
港北區率先在貴牧生豬養殖示范區建設智慧豬場,引入自動機械刮糞系統、自動機械料線輸送系統、無級光照調節系統、自動機械通風降溫和溫控系統等先進設施設備,安裝各類環境收集感應器、AI盤點估重系統、飼料精準飼喂系統等四大智慧管理模塊,將物聯網、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智能裝備等現代信息技術與養豬業深度融合與應用,對生豬養殖環節進行閉環管理與監控, 打造“智慧豬場”。目前,“智慧豬場”實現了生豬飼養全程可追溯管理,形成集規模化、標準化、信息化、自動化、智慧化于一體的現代化科技養豬場。該“智慧豬場”年出欄生豬2.4萬頭,帶動7個脫貧村增收100萬元以上,帶動脫貧戶、監測戶每戶均增收5000元以上。
(資料圖)
今年第一季度,該“智慧豬場”出欄生豬3100多頭;港北區生豬出欄16.41萬頭,同比增長1.4%。
港北區還在慶豐鎮石卓村稻蝦田塊里建設氣象站、蟲情測報燈、植保機、水質傳感器等設備,利用大數據、3S技術、互聯網等技術對稻田開展智能化管理,打造成全程機械化、生產遠程監控、稻米質量可追溯”的現代化高標準農田,建成廣西首個“智慧農田”+“稻蝦種養”示范基地。目前,“智慧農田”示范區總效益可達1000萬元。此外,采取“公司+專業合作社+示范基地+農戶”的模式,推廣設施農業,加快農業科技創新、技術示范和成果轉化,發展高投入、高產出和資金、技術、勞動密集型的高效設施農業、設施農業基地,以數字化賦能促進農業提質增效。目前,港北區以運輸導軌、噴淋等為主的數字化設施種植果蔬面積超 1.8萬畝;2家畜禽規模養殖場全流程數字化管理。
“數字+治理”用真招,推動鄉村治理精細化
港北區依托“天網”“天眼”“雪亮工程”等探頭資源,建立“互聯網+網格化”基礎數據庫,搭建信息化治安防控體系,打造融合科技應用、大數據分析實戰的社會治安防控體系,全面提升農村警務智能化水平,推動基層社會治理手段由“管控”向“智控”轉變,有效維護社會穩定。同時,做實鄉村大喇叭工程,投入430萬元在轄區7個鄉鎮、94個行政村、282個自然屯安裝380多個大喇叭,構建集“政令發布、信息實播、宣傳教育、預警預告、群防群治”于一體的智能廣播系統,廣泛宣傳黨的聲音,有效打通了基層社會治理“最后一米”。
針對溺水風險防控的范圍廣、難度大,港北區落實專項資金在重點危險水域建成防溺水視聯智能預警監控系統,應用防溺水視聯智能預警監控,全天候自動掃描危險水域,對靠前危險水域人員發出告警;并通過手機短信派發到該危險水域的責任網格員,網格員通過手機App客戶端軟件隨時查看危險水域監控點位情況,遠程喊話,督促入侵危險水域人員立刻離開,真正實現了視頻站崗、手機巡邏的功能,架構起全天候數字化守護網。
“數字+服務”出硬招,開啟便民服務新格局
在鄉村服務方面,港北區依托廣西數字政務一體化平臺,深化“互聯網+政務服務”模式,強化政務服務平臺建設,村級自助服務終端一體機可實現2077個政務事項在線申報,提升村屯綜合服務信息化水平,實現涉農事項“網上辦、掌上辦、一次辦”,有了新突破。同時,充分利用線上平臺公開基層黨務、政務、村務信息,維護群眾的知情權、監督權。
在數字化教育方面,港北區應用“智慧教育云平臺”,豐富農村中小學數字化教學資源,促進信息技術和教育教學全面深度融合,推動教育均衡優質發展。建立農村智慧黨建體系,在125個村(社區)搭建“壯美廣西黨建云”平臺站點,優化升級黨員干部現代遠程教育系統,擴大網絡黨課在農村黨員教育中的應用。去年該區組織黨員觀看“黨課云直播”累計3.8萬多人(次),開展“千場黨課下基層”活動585場。
在醫保智慧監控建設上,該區大力推進醫療保險智慧監控系統建設,通過現代信息技術,搭建數據采集通道,組建醫保大數據資源池,設置醫保審核規則庫和監控指標,對醫療服務環節、醫療服務參與方實現全面監控和智慧稽核管理,確保醫療保險基金安全運行,提升醫療保險稽核監管的智慧化監管水平。今年一季度,該區共有26.33萬人次獲得城鄉醫保報銷,報銷總額約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