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中新網廣西新聞7月7日電(記者 楊志雄)繡球是廣西三大文化符號之一,是中國傳統文化的吉祥信物。走進“繡球之鄉”廣西靖西市新靖鎮舊州街,隨處可見當地婦女坐在家門口縫制繡球。
舊州街有上千年的歷史,是靖西壯民族文化的發源地,也是該市保留壯民族習俗最完整的地區之一。繡球是舊州最著名的文化符號,家家戶戶都會制作繡球。在舊州,婦女所生產的繡球,由于其結構獨特、選料考究,多以手工精工制作,小巧玲瓏,色彩鮮艷,深受人們歡迎。
繡球原為壯族青年男女之間的愛情信物。改革開放以來,舊州街群眾把繡球作為旅游工藝品推向市場,使繡球隨著游客飄洋過海,產品遠銷海外。
近年來,為進一步傳承和保護好繡球技藝,靖西市深入實施文化旅游聯創工程,通過申報“廣西繡球之鄉”“中國繡球之鄉”等,讓全市繡球產業發展駛入了“快車道”,織繡產品形成訂單式生產營銷海內外,年產刺繡工藝品20多萬件,創下年收入400萬余元的佳績。
目前,靖西繡球成為靖西市助力鄉村振興的特色產業,不僅帶動了當地民眾增收致富,也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靖西市繡蘊坊繡球文化有限公司是一家致力于靖西繡球技藝傳承、繡球文化傳播、繡球產業發展的企業。該企業以“背著娃、繡著花、養著老、顧著家”的社會服務理念,為當地農村婦女提供了1000多場免費培訓,發展了2000多位潛力繡娘,帶動了500多位繡娘參與到非遺繡球產業居家靈活就業增收工作中來,解決了數百脫貧戶就業,其生產的繡球暢銷越南、印尼、泰國、馬來西亞、韓國、日本、美國、澳大利亞、巴西等國家,產品供不應求。(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