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0年的維度看,年化收益率超過10%已是證券投資基金業內很高的水平
上海證券基金評價研究中心近日發布了一項普通股票型基金的業績榜單。這份榜單從短期、中期和長期三個維度,對普通股票型基金的業績進行了排名。
從榜單來看,如果僅看2022年,基金普遍虧損,收益率超過1%就能進入前10名。但如果從2020年至2022年的3年維度來看,業績翻倍的基金不在少數,區間年化收益率超過30%才能躋身前10名。如果再把時間周期拉長,以10年的維度來觀察基金的收益率,排名第一的是易方達消費行業股票基金,區間凈值漲幅為395.59%,年化收益率為17.36%;排名第10的是匯豐晉信中小盤股票基金,區間凈值漲幅為143.98%,年化收益率為9.33%。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上述三個維度的數據說明,投資收益從來都不是線性的,股市的走勢變幻莫測,基金經理做投資也有高峰期和低谷期,再牛的基金經理也不可能每個階段都能取得滿意的收益。因此,投資者對收益要有合理的預期。拉長時間周期,從10年的維度看,年化收益率超過10%已是業內很高的水平。
從公募基金20多年的發展歷史來看,每一輪基金收益的高點都伴隨著投資者的蜂擁入市,也都帶著投資者對收益不切實際的預期。
面對此前兩年基金顯著的賺錢效應,不少投資者抱著買到就是賺到的心態和高收益預期紛紛跑步入場。2020年新基金發行規模超3萬億元,2021年新基金發行規模也高達2.96萬億元。但2022年股市的下跌,給投資者上了一堂風險課。
事實上,想要在資本市場有所斬獲,必須堅持“莫在頂峰慕名而來,莫在低谷轉身離去”,但不少投資者往往會追捧階段性排名靠前的績優基金。
例如,2月1日,由基金經理朱紅裕管理的招商核心競爭力,今年以來第三次宣布限購,限制大額申購(含定期定額投資)和轉換轉入業務,限制定期定額投資金額為1萬元。
在此之前的1月,招商核心競爭力已經兩次宣布限購。該基金連續限購的原因正是資金持續涌入造成規模大增。投資者在1月份持續買入招商核心競爭力,使基金規模達到百億級,而該基金去年4月成立時規模只有7.54億元。
朱紅裕在最近一次的路演中明確表示:“基金規模快速增長,會給管理帶來難度,壓力比較大,投資框架也需要作相應的調整。”
基金經理盛豐衍近日更是直言,許多過往績優的基金在價值被發現后,容易出現收益變差的情況。
盛豐衍舉例說:“如果期初核心資產強勢,那么核心資產基金被持續申購,左腳踩右腳的‘梯云縱’顯得市場強者恒強,基金經理較少調倉換股,并且這些基金似乎并沒有因為規模變大而阿爾法變弱,直到持倉的高估值實在難以理解才開始大幅下跌。如果期初低估值資產強勢,那么低估值基金會被持續申購。但低估值資產一旦上漲,就不那么低估了。低估值基金需要持續調倉換股,導致基金規模變大后阿爾法變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