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10日訊(記者 王嘉浩)電話實名制、對涉詐異常電話卡用戶進行二次實名核驗、辦理電話卡不得超出國家有關規定限制的數量……2022年12月1日,《反電信網絡詐騙法》(以下簡稱“《反電詐法》”)正式施行,為打擊電信網絡詐騙提供了法律依據和準繩。
《反電詐法》施行近百日來,各地各部門多措并舉,全面運用這一新的法律武器重拳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活動。今年全國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中國移動通信集團湖南有限公司黨委書記、董事長程偉圍繞群眾關切的電信詐騙問題,提交了建立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工作聯動體系的建議。
(資料圖)
(受訪者供圖)
近年來,隨著互聯網以及移動電子支付的普及,讓不少犯罪分子將活動轉移至網絡詐騙上,其中電信網絡詐騙犯罪成為發案最高、損失最大、群眾反映最強烈的突出犯罪,嚴重危害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根據統計,截至2022年11月底,全國共破獲電信網絡詐騙案件39.1萬起,同比上升5.7%,立案數同比下降17.3%。打擊電信網絡詐騙成為一項社會綜合性治理工程,需全社會各行各業的廣泛深度合作,斬斷鏟除電信網絡詐騙的犯罪鏈條及周邊犯罪產業鏈。
而隨著打擊工作不斷深入,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出現詐騙團伙大量使用互聯網賬號、APP或其他技術手段實施詐騙,運營商通過關停涉詐手機號只能解決語音通信、流量上網實施的詐騙行為,無法對相關互聯網帳號進行處置,大量涉案手機號碼雖關停,但其關聯的互聯網帳號仍繼續實施詐騙,2022年強化治理后無通聯涉案占比依然達50%以上。
程偉介紹,隨著新技術、新應用、新業態的發展不斷演變升級,各類社交征婚網站、直播軟件、借貸平臺等成為詐騙分子違法犯罪的主戰場;大數據分析、人工智能等先進技術也被越來越多地運用到詐騙的各個環節當中,詐騙的隱秘性越來越強。
加之涉案特征低齡化趨勢愈發明顯,青少年學生人群由于社會閱歷少,對層出不窮的詐騙手法缺乏警惕性,成為詐騙團伙首選目標,也是被反詐團隊拉攏協同犯罪的重點人群,2022年上半年電信詐騙受害者90后占比41.3%,00后占比達27.1%。
“打擊電信詐騙,今后單靠一個企業可能會變得越來越困難,必需將幾個行業的力量匯集起來,使打擊更精準、更有效,也更及時。”程偉經過調研后建議:進一步深化公安、金融、通信運營商、互聯網企業、學校、銀行等機構聯動,升級打擊治理電信網絡詐騙犯罪聯動工作體系。
程偉還建議要構建反電詐法配套政策制度體系,優化完善聯動治理、數據共享、聯合懲戒、申訴救濟相關制度;明確相關治理主體治理權責,提升治理合力;盡快出臺涉詐電話號卡快速處置管理辦法,加大對電信卡轉售、出租用于電信詐騙行為的打擊力度。
同時,健全互聯網企業和運營商涉詐電話卡治理協同行動機制,推動互聯網企業與運營商同步治理,依法要求互聯網企業對涉案電話卡、涉詐異常電話卡所關聯注冊的有關互聯網賬號進行持續核驗,提升無通聯涉案治理效果,有效改善互聯網詐騙案件的高發態勢。
“搭建全國統一的反詐大數據平臺,打通行業間數據壁壘,實現打擊電信網絡詐騙由單兵作戰向全域融合、聯盟協同的轉變,全方位筑牢技術反詐防護網。”程偉表示還要構建警、企、校聯動反詐同治體系,有效增強校園反詐宣傳教育的針對性、精準性。
最后,需要加快網絡身份認證公共服務建設,推動各行業主管部門建立健全涉詐“黑名單”“灰名單”制度,形成統一的“涉詐征信懲戒庫”和實名認證、反欺詐信息驗證服務,對參與電信網絡詐騙的個人和單位同步開展征信懲戒,與法律同向發力遏制電信網絡詐騙犯罪,形成“全民反詐、全社會反詐”格局,切實維護人民群眾財產安全和合法權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