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現在老年人的日子越過越好,不僅退休工資持續增加,每到逢年過節,也會收到兒女們給的紅包。日子久了,很多老年人積累了不小的一筆錢,為了減輕兒女負擔,更好地安度晚年,開始琢磨起投資理財。 現在的投資理財,普遍采用線上方式。隨著手機銀行、非現金支付等互聯網金融工具的普及,金融詐騙的形式也是花樣翻新。一些犯罪分子利用老年人對新鮮事物了解不多、金融風險意識不強等弱點,用電信詐騙等手段,編造所謂高收益的虛假理財,引誘老年人上當受騙。
在這類騙局中,犯罪分子通常會扮演保險公司、基金公司的客戶經理、理財專家,通過電話、微信等方式,向老人灌輸所謂“理財防老”的理念,引誘老人購買“高收益”理財產品,將老人的身份證號、銀行賬號、短信驗證碼等信息騙到手后,將老人銀行賬戶上的錢一卷而空。不少老人因一時失察造成不必要的財物損失,嚴重者甚至被騙走積攢一輩子的養老錢。 幫助老年群體識別各類金融陷阱,增強自身防范意識,已經刻不容緩!接下來,就讓我們看一看,老年人應該怎樣做才能避開風險。
1.莫貪便宜,抵御高收益誘惑
老人選擇將自己養老金用于投資理財時,大多是被集資人許諾的高額利息、入股分紅等話術吸引,但往往意識不到高收益的背后常常是與高風險掛鉤。俗話說,天上不能掉餡餅。如果有人宣稱,他們的理財項目收益高、風險低,那就一定要提高警惕,以免落入陷阱。
2.防止個人和家庭信息外泄
目前各類電信詐騙手段不斷翻新,呈現高科技、高隱蔽性等特點。很多時候,詐騙者會把自己包裝成專業投資機構,以看起來高大上的面目獲得老年人的信任。老年人由于精力不足,往往將投資理財交給他人打理,從而落入陷阱。
不管對方是所謂專業機構還是專家個人,老年人一定要謹記妥善保管個人信息,對一切在電話、短信、微信中甚至面對面索要個人信息、短信驗證碼、銀行賬戶密碼的行為都不要輕信。防止個人和家庭信息外泄,這是金融安全的最后防線。守住這條防線,才能切實保護自身資產安全。
3.投資理財要穩中求進
預防金融詐騙風險,根本上還是需要樹立風險防范意識,客觀科學地看待投資理財。老年人的風險承受能力相對比較脆弱,因此,理財首要考慮的不應該是能賺多少錢,而是本金安全。一般來說,正規金融機構發行的類固定收益產品,風險較低,收益相對穩健,更適合求穩的老人。
老年人不似年輕人一般精力旺盛,然而市場變幻莫測,所以不建議老人選擇封閉期限太長的理財產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