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21頭能繁母牛,一年純收入15萬元以上,這對和牛“打交道”十多年的義龍新區萬屯鎮盤興村村民梁正江來說輕而易舉。“前期成本大一些,但后期母牛下牛犢,喂上一年左右,就可以賣上萬元,這樣循環喂養,每年賺十多萬不難!”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而在盤興村,養牛10頭以上的人家就有近30戶。
近年來,萬屯鎮擦亮“國家農業農村部定點牲畜市場”這塊招牌,以黨建引領打造“肉牛小鎮”,將肉牛產業作為鄉村振興主導產業,全力推動肉牛產業發展,讓牛產業越做越“牛”。
萬屯牲畜交易市場
黨建引領奔向“牛日子”
“年紀大了,每年就養7頭左右,一年有四五萬元的收入,現在黨和政府的政策那么好,要是再年輕十把歲,我一定做村里的養牛大戶。”萬屯鎮納玉村村民除遠誠今年68歲,是一名有著18年黨齡的老黨員,在鎮里宣傳發展牛產業時,他第一個就加入,并帶動村里16戶農戶養牛。
起初宣傳發展養牛,很多村民擔心成本高、風險大,不敢嘗試。為了把群眾“帶起來”,萬屯鎮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切實把黨的組織優勢轉化為發展優勢,實現黨員示范養、村民跟著養,壯大肉牛養殖規模,共同奔向“牛日子”的肉牛產業發展路子。
全心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衣贏在喂牛
做給群眾看,帶著群眾干。萬屯鎮全心村村民養牛積極性差,為了給村民吃一顆“定心丸”,作為村里的主心骨,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劉衣贏成立了貴州大坡腳犇牧養殖場,通過示范帶動全村20余戶村民走上養殖道路。
“通過示范帶動,村里不少外出務工人員紛紛回村加入養牛產業中來,一人帶一戶、一戶帶一組、一組帶一片的示范養殖效果越來越明顯!”劉衣贏說,經過發展,全村牛存欄量已從2016年的500多頭發展到現在的近1000頭。
念好“養牛經”,過上“牛”日子。據統計,以黨建為統領推動牛產業發展,在黨員引領帶動下,目前,萬屯鎮實現肉牛累計存欄1.9萬頭,10頭以上規模養殖場131個。
萬屯牲畜交易市場
市場效應拉動“牛經濟”
“每個星期二,從凌晨4點到中午3點左右,我們萬屯大牲畜交易市場非常熱鬧。各種肉牛品種都有,來自北京、上海、福建等地的客商前來買牛賣牛。”萬屯大牲畜交易市場負責人李書榮說。
據介紹,作為國家農業農村部定點牲畜市場,萬屯大牲畜交易市場還是西南地區最大最成熟的大牲畜交易市場和貴州省五大牲畜市場之一,年交易大型牲畜為9萬頭至12萬頭,交易金額達22億元。
也正是看到這個龐大市場,當地群眾看到了發展的商機。在結合群眾發展意愿的基礎上,萬屯鎮結合市場優勢,積極引導群眾發展牛產業。
納玉村村民付紅就是瞅準了這個便利之處,對養牛產業十分看好,養牛頭數也越來越多。“我剛開始養的時候只有5頭,現在有49頭,很多大城市的人都來我們這里買牛賣牛,我們不擔心賣不出去。”付紅說,家門口就是交易市場,銷路不愁,很多客商還直接到牛圈里收購。
很多村民紛紛表示,有政策支持、有技術指導、有交易市場……大家對肉牛產業養殖信心十足。
依托大市場,發展大產業。為了能更好地為肉牛養殖戶保駕護航,新區、鎮、駐村第一書記、村(社區)黨支部書記四級書記聯動,采取市農業農村部門+鄉鎮+銀行+保險公司+合作社+農戶“六方合作”的養牛產業發展模式,由屬地黨委政府負責溝通協調、農業農村部門負責技術保障,金融機構給予“金牛貸”等專項資金支撐,參保后由保險公司負責理賠兜底,村級合作社進行日常監管,黨員帶頭養殖示范引領,共同推動牛產業壯大發展,形成“種、養、銷”為一體的牛產業鏈。
“同時,我們全力盤活‘能繁母牛與肉牛育肥中心’和‘草料倉儲中心’,加強合作社標準化建設,充分發揮‘國家農業農村部定點牲畜市場’優勢,推動肉牛產業集中、集聚、集約發展,逐步發展牧草種植、飼料加工、肉牛繁殖和育肥、實體店銷售、有機肥加工、水產養殖等關聯產業。”萬屯鎮黨委書記劉爽說。
劉爽表示,力爭到2025年,萬屯鎮牛存欄量在3萬頭以上,形成集種養、交易、美食為一體的肉牛產業鏈,全面建成“肉牛小鎮”。(文/圖 黔西南日報融媒體記者 肖雄)
來源:中國黔西南微信公眾號
責任編審:舒鵬倩 姚廷婷
本期二審:魏浩然 彭原清
編務終審:楊涓
聲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