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
新華網上海7月31日電(記者陳愛平)“我在長江有條魚”2023年上海水生生物規范放流(放生)活動29日在上海東方綠舟舉辦。有關人士對今年5月施行的《關于進一步規范本市公共水域放生(增殖放流)活動的意見》等展開科普和宣傳,并倡議進一步規范民間放流(放生)行為。
中國水產科學研究院東海水產研究所研究員莊平等專家介紹,民間放生是社會公眾保護自然、呵護生態的重要參與形式。但若采取盲目、無序放生方式,很可能“好心辦壞事”:一些被放生物種在新的環境中缺乏天敵,可能導致生態的失衡,現實中也存在外來物種被放生到天然水域的情況;一些通過非正規渠道獲得的魚類,可能存在雜交種質不純和攜帶魚類病害等問題,被放生到天然水域可能導致土著魚類基因污染和病害傳播等嚴重后果。
今年5月,上海市農業農村委員會、上海市民族和宗教事務局等八部門發布《關于進一步規范本市公共水域放生(增殖放流)活動的意見》及配套的《上海市公共水域放生活動技術指引》,明確提出,放生(增殖放流)活動應當在淀山湖、長江口等適宜放生(增殖放流)的水域開展。用于放生(增殖放流)的水生生物應當選擇上海市自然水域漁業資源增殖放流名錄中的水生生物及苗種,來自有資質的生產單位,并經依法檢驗檢疫合格。放生(增殖放流)活動應當采取適當的方式,防止或者減輕對放生(增殖放流)活動水生生物的損害。
少年兒童參加“我在長江有條魚”2023年上海水生生物規范放流(放生)活動。(受訪者供圖)
上海百寺公益基金會副秘書長王嬿進一步倡議,民眾樹立保護和關愛水生生物的理念,采用文明的方式科學規范放生。湖北長江水域生態保護基金會副理事長王利民建議,培育更多的公益放生宣傳員,讓社會公眾知曉不合理放生行為的危害性,杜絕放生外來物種。東方綠舟副主任房佳杰表示,將加強青少年對水生生物保護的知曉度、參與度,把東方綠舟打造成高水平的水生生物科學規范放流示范點。
“我在長江有條魚”2023年上海水生生物規范放流(放生)活動由上海長魚長江水生生物保護基金會、上海百寺公益基金會、湖北省長江生態保護基金會等社會組織發起,各界人士當日放流本地鯽、鯉魚、翹嘴鲌等土著魚類萬余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