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可轉債市場持續擴容,滬深兩市可轉債存量規模已超8000億元。同時,在可轉債市場連續三年表現優異后,年內迎來震蕩,中證轉債指數下跌7.35%。不過,與新股破發比例提升不同的是,年內新券上市首日無一破發,首日平均漲幅為30.19%。
年內新上市可轉債首日無一破發
(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今年以來,投資者參與可轉債打新市場的熱情不減。Wind數據顯示,年內上市公司發行可轉債的平均網上中簽率為0.0042%,僅有12只可轉債的中簽率均超過0.01%,金融類上市公司的中簽率普遍較高。其中,中銀轉債的中簽率最高,達到0.0626%;齊魯轉債緊隨其后,為0.0426%;重銀轉債位列第三,為0.0296%。
從新券上市首日的表現來看,今年以來,131只上市的可轉債無一破發,平均漲幅為30.19%。其中,永吉轉債上市首日漲幅最高達276.17%,聚合轉債緊隨其后,漲幅為133.52%,。也正是由于這些新券被游資大肆炒作,引發了監管部門的高度關注。
6月18日,可轉債準入門檻的提高限制了部分投資者參與,針對新參與投資者增設“2年交易經驗+10萬元資產量”的準入要求。8月1日,可轉債新規正式實施,主要增加了可轉債漲跌幅限制等內容。可轉債新規落地之前,市場成交額高企,6月份單日最高成交額達2000億元。新規落地之后,市場成交額中樞回落,11月份的日均成交額約為713億元。
在可轉債新規實施前,1月份至7月份新上市的可轉債首日平均漲幅為32.45%。8月1日至今,新上市的可轉債首日平均漲幅為27.43%;其中,上市首日漲幅最高的為潤禾轉債的57.3%,最低的為興發轉債的10.06%,可轉債新規的落地抑制了市場的過度投機炒作行為。
招商證券固收研究團隊表示,“可轉債今年基本跟隨股市節奏,呈現‘倒N’形走勢,整個上半年都伴隨著個券炒作帶來的‘非理性繁榮’。下半年以來,新規出臺疊加股市回調,可轉債也再次調整,整體由于機構低機會成本參與以及個人投資者的加入、估值全年高位寬幅震蕩,可轉債指數跌幅遠小于主要股指、債底支撐帶來的超額收益明顯。”
2023年可轉債估值可能繼續被動壓縮
目前滬深兩市可轉債存量規模為8084.54億元,較年初增加1607.95億元。今年以來,可轉債市場持續震蕩,中證轉債指數跌幅為7.35%。
作為較為復雜的金融品種,今年以來可轉債估值一直維持高位,不過當前已整體有所壓縮。截至11月30日,可轉債的平均轉股溢價率為46%,40只可轉債轉股溢價率均超100%。三季度公募基金持有可轉債市值為2804.59億元,持續創新高,較二季度末增加23.27億元,環比增長0.84%,占凈值比為1.06%。
那么,2023年,作為一種兼具“股性”和“債性”的混合證券品種,可轉債市場能否延續2022年的走勢,繼續攻守兼備?
華泰證券研究所副所長、固收首席分析師張繼強預計,“2023年可轉債估值可能繼續被動壓縮。一是,明年股市大概率好于今年,但可轉債受制于本身的高估值,跟漲能力可能有限;二是,可轉債需求有望邊際回升,短期投資者集中加倉可能推升可轉債估值,出現階段性反彈,但難以重現去年的快速上行趨勢;三是,大面積贖回事件仍是可轉債估值的最大風險項。”
興業證券固定收益團隊認為,在國內經濟復蘇等因素影響下,2023年宏觀條件偏向于利好權益類資產,而經歷了2年牛市的債市則難有樂觀預期,可轉債資產雖然具備不錯的增益屬性,但在高估值的前提下,預計與2020年類似,再度在性價比中落后權益類資產。
招商證券固收研究團隊表示,目前可轉債估值仍然不低、加上當前利率可能向上,與權益相比性價比較低,但作為必要配置資產,有以下四點配置思路:一是,重視城商行及農商行的銀行轉債的低價配置機會。二是,博弈剩余期限較短可能存在下修機會的標的。三是,重視彈性,更要重視價格。四是,節奏上面,短期可以適當轉向防守,待估值有所壓縮、價格到相對低位之后再進行大范圍參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