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載傾力,西山綜合實力跨越提升;十載耕耘,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十載奮進,民生福祉大幅增進;十載鑄魂,黨的建設全面加強。黨的十八大以來,昆明市西山區堅定不移貫徹新發展理念,推動黨中央決策部署以及省、市工作要求在西山落地生根,主動以爭當發展“排頭兵”的姿態砥礪奮進、擔當實干,向黨和人民交上了一份滿意答卷。
下一步,西山區將以黨的二十大精神為指引,踔厲奮進、勇攀高峰,以“爭當排頭兵”的干事創業精神,以服務昆明建設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為導向,圍繞云南政治中心服務承載區、山水都市品質區、現代服務業活力區三個功能定位,加速實現經濟建設、城鄉發展、生態文明、公共服務、社會治理五個方面現代化,努力繪就不負歷史、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新篇章。
錨定打造城市中樞定位
西山主動服務和融入國家發展戰略,與時俱進調整和完善發展戰略目標,確立努力將西山建設成為“充分凸顯云南政治中心服務承載、山水都市品質和現代服務業活力特質的區域性國際中心城市中樞門戶區”的發展定位,為西山未來發展定航定向。
十年來,西山區地區生產總值由2012年的401.91億元增長至2021年的978.75億元,增長2.4倍;規模以上固定資產投資總量達4230億元以上,占全市總量的12%以上,年均增長率6.2%;一般公共預算收入由26.64億元提升到50.04億元,年均增長7.26%;城鎮和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別由2.61萬元和1.17萬元,上升至5.35萬元和2.58萬元,分別增長2.05倍和2.21倍。連續4年獲評“云南省縣域經濟十強縣”,2020年榮獲“云南省縣域跨越發展進位縣”稱號,2021年位列賽迪中國高質量發展百強區第89位。
西山區8個百億級、近200個十億級項目在內的約2000個項目落地建設,現代化的產業體系加速構建;全區目前擁有商務樓宇項目110個,樓宇184棟、總部企業48戶,稅收千萬元樓宇17棟、億元樓宇9棟,滇池后海、云投中心等一批重大項目建成運營,大悅城、南亞風情第壹城等“八大商圈”集聚效應不斷提高;??诠I園區轉型升級步伐加快,??诹讟I、滇凱玻璃、正邦科技等工業項目不斷延伸產業鏈條。
全力構建“親”“清”政商關系,制定區級領導掛鉤聯系和包保服務企業等工作機制,通過走訪、調研、座談等多種方式廣泛開展聽取群眾意見、聽取企業家意見、聽取服務對象意見“三個聽取”行動,真心實意地幫助企業解決實際困難和問題,以“保姆式”“店小二”服務為企業排除后顧之憂,幫助企業成長壯大。2016年至2022年連續7年制定年度穩增長政策,累計兌現扶持補助資金7.26億元,確保政策紅利直達市場主體。
夯牢城鄉共同發展基礎
西山區串聯城區、園區、景區、農區,帶動都市經濟、縣域經濟、鎮域經濟、鄉村經濟四層結構融合發展,目前,已經在老螺螄灣、云紡、萬達、南亞風情第壹城、昆鋼、云投等重要節點所在中心城區打造主城區組團;在涉農地區打造海口健康養生衛星城、碧雞會客廳組團(“環草海城市客廳+西山風景區”)、團結民族風情后花園。
以南亞風情第壹城項目為試點,率先啟動全市第一個城市更新改造項目。轄區內7個城區街道辦事處52個片區109個村,涉及戶籍人口約5萬戶22萬人,均納入更新改造計劃。
昆明西北繞城高速、昆明(岷山)至楚雄(廣通)高速建成開通,完成前衛西路等道路建設70條,新增通車里程53.12公里,區內公路里程達667公里。道路綜合整治、微循環改造41條,打通斷頭路及交通節點改造項目12個。截至“十三五”末,全區建成道路長度約353公里,路網成熟度約為58.3%。涉農街道共35個行政村(居委會)道路硬化率達100%,225個自然村(居民小組)入村道路硬化率達100%。開展城鄉公交一體化建設,實現農村公交村村通,實現碧雞、??凇F結一體融合主城區的全面連通。
在全市率先啟動“干部回鄉規劃鄉村振興行動”,高質量編制完成35個涉農社區“多規合一”實用性村莊規劃,形成“一核兩翼三帶四大產業園區”的區域城鎮空間布局。
全面實施鄉村振興“百千萬”示范工程,累計完成農業固定資產投資3.89億元,農業龍頭企業達到45戶,年產值突破105億元;扎實推進觀音山村、百草村滇池沿岸省級美麗鄉村示范村建設,累計建成美麗宜居鄉村59個,五年來在全市城鄉人居環境考核中均位居前列;完成25件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工程,“廁所革命”工作經驗在全省人居環境整治提升現場會上交流,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
綠色理念凸顯生態文明
十年來,西山區始終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滇池保護治理作為頭等民生大事,草海水質由2012年的劣Ⅴ類到2018年以來穩定在Ⅳ類,滇池流域礦山全面關停并加速生態修復,環草海湖濱生態濕地全線閉合、環滇綠道基本貫通,真正做到“還湖于民”。
以實施城市建設管理十大工程為重點,完成109個老舊小區改造,新建福文化主題公園、寶珠生態公園等20余個公園(游園),實施丹霞公園、船房河西岸公園等10余個游園綠地景觀提升改造;強化綠地建管,新增城市綠地782.31公頃,新建濕地3716畝,城市綠地率達38.7%;實施城市亮美工程,改造、新建路燈19975盞,完成主城區重要節點、道路及111棟樓宇景觀亮化;穩步推進城市垃圾分類,新建垃圾中轉站7座,公廁110座,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到100%。
高度重視城市風險防控能力提升,深入推進農村危房改造和自建房安全專項整治。自2014年開始,對770戶農村危房實施拆除重建、修繕加固改造,投入補助資金合計1900余萬元。
統籌推進新老城區海綿城市建設,治理城市內澇與黑臭水體,強力推進雨污分流改造,對197個小區庭院、30條市政管網、464個雨污錯混接進行分流改造,有效減輕雨季對城市排水管網的沖擊。
持續開展農村人居環境整治,推進農村房屋風貌整治,成功創建3個省級美麗村莊、6個省級農村人居環境整治示范村、34個市級各類品牌示范村,團結街道樂居村、白石巖村成功入選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特色產業提升惠民水平
十年來,西山區下大力氣、花大功夫全心全意謀民生之利、解民生之憂,不斷提升解決民生問題的“速度”,讓發展實績更有“溫度”、惠民工作更有“厚度”。
2014年,經國家統計局云南調查總隊抽樣調查、分解測量,西山區166戶610人建檔立卡貧困戶實現全面脫貧。同時,西山區全力做好尋甸回族彝族自治縣、東川區和祿勸彝族苗族自治縣對口幫扶工作,累計投入區級資金1.22億元,用于對口幫扶縣區道路硬化、危房改造、易地搬遷、飲水工程、產業發展等項目,受益群眾達17.9萬人。
充分發揮西山擁有政治、經濟、生態多重元素疊加的功能區域優勢,規劃建設政治重地、產業旺地、生態寶地于一體的功能城區,謀劃制定了“主導產業+基礎產業+配套產業+機會產業”的“4×3”產業體系,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現代化水平,推進產業基礎高級化、產業鏈條現代化,著力提高城市發展效益和核心競爭力。
在產業發展方面,西山區堅決扛牢糧食安全政治責任,積極調整農業種植結構,堅持農文旅融合發展,以產業興旺助力農民增收致富。從“十二五”都市型現代農業到“十四五”高原特色都市現代農業,西山區始終聚焦“一縣一業”“一鄉一品”主攻方向,不斷加強對轄區重點農業企業的幫扶力度,推動花卉、林果、蔬菜及中藥材等重點產業迅速發展,量質同步提升。全區以蔬菜、水果和花卉為主的經濟作物種植面積達5萬余畝,糧食產能穩定提升,總產量連續10年穩定在1.15萬噸左右。
依托良好的區位優勢,優越的自然稟賦,西山區重點發展生態觀光、都市休閑、民族風情體驗等產業,以生態采摘、特色民宿、休閑農莊等業態為主的鄉村休閑旅游格局基本形成,成功打造團結樂居古村、海口青魚灣水上樂園等一批具有品牌效應的多合一鄉村田園綜合體,鄉村旅游接待游客量達到564.90萬次,旅游綜合收入達到19.77億元,2017年至今年均增長率分別達到16.92%、17.06%。
教育醫療解居民“后顧之憂”
十年來,西山區始終堅持教育優先,堅持高水平普及和高質量發展并重,基礎建設和軟實力提升并舉,解決教育熱點難點問題,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投入到教育的財政資金每年保持增長12%以上,一般公共預算教育支出只增不減。
如今,西山區教育資源均衡發展駛入“快車道”,先后獲全國義務教育發展基本均衡區、云南省課程游戲化實驗區等多項稱號和榮譽。為讓更多學生享受優質的教育資源,西山區不斷完善教育基礎設施,新建中小學校、幼兒園46所,新增學位2.413萬個;完成“一鄉一公辦”幼兒園配建工作,實現了各街道公辦幼兒園全覆蓋。目前,轄區內有各級各類學校284所、教職工12357人、在校學生146371人。
同時,加強“雙減”背景下教師專業發展培訓和指導,進一步規范中小學教師教育教學行為;開設體育、藝術、科技、民族文化傳承4大領域的36門特色活動課程,有效促進學生全面發展。
西山區始終將人民群眾的健康作為出發點,落實?;?、強基層、建機制的要求,全力推動轄區衛生健康事業發展。十年來,醫務工作者數量增加2980人,床位數增長4878張;基層醫療衛生服務體系建設提檔升級,7個社區衛生服務中心達到云南省甲級社區衛生服務中心標準,榮獲“全國百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全國群眾滿意衛生院”等榮譽稱號,基層公共衛生評價體系及服務能力居全省前列。
慢病防治體系逐步健全,全區慢性病中心建設率達到90%,成功創建“國家級慢性病綜合防控示范區”,為全區慢性病人群提供個體化健康指導特色服務;全省首創的“4+X”家庭醫生簽約服務模式,組建家庭醫生團隊367個,創建全過程的健康管理模式,打造居民全方位全周期健康服務鏈條。
“互聯網+智慧醫療”實現共享,統籌建設全區統一的醫療衛生信息化應用體系,構建醫學影像、檢驗、心電等遠程診斷系統,實現全省全市優質醫療資源共享,切實解決看病難的問題。艾滋病防治總體流行控制穩定,首創的“3+3X”艾滋病綜合防治工作模式在2018年納入《昆明市艾滋病防治手冊》,并在2019年9月聯合國艾滋病規劃署倫敦會議上與全世界進行交流。
公共文化打通“最后一公里”
十年來,西山區基層公共文化服務發展取得了質的飛躍,公共文化服務水平顯著提升。目前,西山區擁有國家一級文化館1個、國家一級公共圖書館1個、街道文化綜合服務中心10個、社區綜合文化服務中心121個,區、街道、社區三級公共文化服務設施網絡實現全覆蓋,實現100%免費開放。公共文化服務基礎設施面積從1.06萬平方米增至4.7萬平方米,每千人占有公共文化設施面積達到云南省先進水平。
針對轄區內少數民族眾多的特點,西山區多措并舉推進民族地區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當前,西山區正突出特色重點打造,在原有的公共文化服務陣地上,創新打造一批融合圖書借閱、藝術展覽、文化沙龍、文創產品和旅游商品展示、輕食餐飲等服務的“城市書房”“文化驛站”等新型文化業態。
西山區結合自身深厚的歷史文化底蘊和優質豐富的文旅資源,科學謀劃文旅產業發展,充分發揮項目集聚效應,逐步邁向文旅融合高質量發展的新高地。
先后打造西山風景區和大觀公園兩個AAAA級景區,積極引進融創文旅城等具有多種業態的大型文旅項目,依托鄉村振興,觀音山小組、白草村小組以全省美麗鄉村試點建設為突破口,滇池西岸湖濱生態文化旅游休閑帶漸成規模,初步形成“一水(核心)映三廊,七點撐四區,山、水、城聯動發展”的文旅產業融合發展新格局。
打造聶耳和國歌文化體驗園,推出精品旅游路線5條,紅色文化旅游潛力和經濟價值得到釋放,與大滇西旅游環線實現緊密融合。推進景區基礎設施提升改造,西山景區人行步道一期建成,實現人車分流;新建及改建49座A級旅游廁所,實現轄區內A級景區無旱廁。
夜游經濟產業聚集,通過創新旅游消費場景,用文化味升華煙火氣,打造南亞風情園、公園1903等8個夜經濟文旅街區,云紡商業區獲評云南省首批省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為消費者帶來了多元化的夜游體驗,助推夜游經濟高效發展。
旅游市場整體運行平穩有序。十年來,全區游客接待量由793.59萬人次增長到2297.42萬人次,年均增長12.54%;旅游收入由70.73億元躍升至290.01億元,年均增長率達到16.97%。文化旅游產業繁榮發展,實現社會和經濟效益的雙豐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