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俄烏沖突屆滿500天之際,美國公布了向烏克蘭提供的新一期軍事援助方案,其中有一條極富爭議,即美國將援助烏克蘭集束彈藥。而和過往的軍事援助不同的是,美國的這一方案沒有獲得歐洲盟友的支持,英國、德國、西班牙等國均拒絕向烏克蘭提供集束彈藥,并在涉及這一武器的議題上和美國保持相當的距離。
【資料圖】
(拜登稱“援助烏克蘭集束彈藥是艱難的決定”)
美國政府于當地時間7號宣布了這一援助方案,總價值大約8億美元,援助集束彈藥的目的是“幫助烏克蘭擊退俄軍的進攻”。在當天美國國務卿評價了這一軍事援助方案,稱集束彈藥能夠“加強烏克蘭的軍事實力,并且對他們重新奪回領土、保護自己的同胞而言至關重要”。
而拜登也在同日接受CNN采訪時為向烏克蘭提供集束彈藥而辯護,拜登表示:“首次向烏克蘭提供集束彈藥‘是一個艱難的決定’,但是我們仍然要這么做,因為基輔需要它們。”
(一名烏軍士兵手握已經拆除引信的集束子炸彈)
為什么集束彈藥會引發爭議?這需要從這款武器的特性和工作原理說起。集束彈藥是將多個細小的炸彈集合成一枚炸彈、炮彈或導彈的特種彈藥,當集束彈藥被投射到某一區域的時候,彈體內的小炸彈便會散開,并同時攻擊多個目標。和傳統彈藥相比,集束彈藥的攻擊涵蓋面積廣闊得多,可以對建筑、軍事設施和地方部隊產生大規模的殺傷效果。
但是,集束彈藥由于所包含的小炸彈眾多,可能存在未爆彈的安全隱患,平民誤觸之后很有可能造成后續的潛在傷害,甚至因此喪命,未爆彈的影響可能會持續數十年。所以國際上長期以來,一直呼吁禁用集束彈藥,但苦于缺乏硬性約束,各主要軍事大國仍然保有集束彈藥。
(美軍的B-1“槍騎兵”轟炸機正在投放MK20“石眼”式集束炸彈)
2008年,超過108個國家簽署《集束彈藥公約》,該公約禁止開發、生產、獲取、儲存、保留、轉讓和使用集束彈藥。但是美國、俄羅斯、以色列、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等國均未簽署這一條約。
集束彈藥的發展和使用雖然最早可以追溯到二戰時期,但真正展現其破壞力的戰爭還要到越南戰爭和科索沃戰爭。尤其是越戰,美軍曾經在越南、柬埔寨和老撾投下大量集束彈藥,比如說頗具代表性的CBU-87/B型集束炸彈,這款炸彈攜帶202個子炸彈,而每個自炸彈則可以爆炸破裂成300多個金屬片,威力十分恐怖。
(美軍的MGR-1導彈的集束彈頭,內部裝填的是包含沙林毒氣的M134型炸彈)
值得一提的是,美軍曾經在“胡志明小道”投下2.6億顆集束彈藥,試圖封鎖老撾南部越共的補給線,而大量集束彈藥在戰后并沒有被清理,遺留的未爆彈直到今天仍然在威脅當地民眾的生命安全。
國際人權觀察組織認為,烏軍如果使用集束彈藥,將會導致大量平民傷亡,除卻人口稠密的城市之外,烏克蘭的肥沃黑土平原也很適合集束子炸彈的藏匿,以后烏克蘭農民耕地的時候很容易被集束彈藥所殺傷。
(集束彈藥)
不過烏軍并不在乎平民的傷亡,烏克蘭國防部長雷茲尼科夫周六(7月8日)對美國將援助烏克蘭集束彈藥的方案表示歡迎,同時承諾稱“只會將集束彈藥用在被俄軍占領的本國領土之上,用于突破敵人的防線,不會將其用于俄羅斯境內”。
和美國不同的是,歐洲各國普遍在援助烏克蘭集束彈藥的議題上保持謹慎態度,比如說德國,德外交部長在接受媒體采訪時明確否決了“向烏克蘭提供集束彈藥”的可能性,稱“德國政府將嚴格遵守《集束彈藥公約》”。同時,英國首相蘇納克也強調不會支持烏克蘭使用集束彈藥,但是英國會繼續支援烏克蘭其他常規武器,比如先進的主戰坦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