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廣發基金
最近一段時間,A股市場呈現很明顯的分化行情,導致同樣的買基金,有人歡喜有人憂。這不,就有小伙伴表示很苦惱:買入基金之后,我才發現基金的風格或者投資策略跟自己是不匹配的,出現了超預期的虧損,該怎么辦才好?
這是個好問題!
【資料圖】
當出現這種情況時,我們的做法并不能一概而論,需要分析背后的原因。
今天,我們就展開聊聊。
情況1:基金沒有跟上輪動行情
有一些小伙伴對基金的預期是這樣的:能夠精準地把握每一個波段行情,基金凈值曲線一路漲漲漲。
如果是抱有這樣的想法,那基長可以很遺憾地告訴大家,可能沒有一個基金能匹配上我們的預期。
對于行業主題型基金(如XX醫藥基金、XX基建基金、XX新能源基金等),在基金合同里面是有明文規定的,投資對應主題的基金資產不能低于80%。
所以,在投資這類型基金之前,光從基金名字來看,可能大家都要有一個心理預期,這類型基金主要投資的就是這個板塊或這個主題方向,高波動是免不了的。當市場風格剛好不是這個方向時,基金還可能會出現比較大的調整。
可能有小伙伴會問:那么非行業主題型基金呢?
按理,這類型基金的基金經理可以在全市場挑選好的行業和個股,不像行業主題型基金受那么多限制,為什么不根據市場變化及時調整持倉,跟上行情?
事情也沒那么簡單。
這段時間TMT、中字頭輪番上漲,而新能源板塊持續低迷,重倉新能源基金的小伙伴很受傷,甚至有人開始獻言獻策,讓基金經理去配點TMT、中字頭。
不過,很多人都忘了,在2021年新能源板塊一路上揚、白酒大跌的時候,很多基民也是紛紛跑到基金產品下留言,讓基金經理配點新能源股票。
股市里沒有新鮮事,行業輪動一直都在上演。
能當上基金經理的,入行時間即使沒有十年八年,五年三年基本還是有的。
在這個行業待的時間久了,估計早就看清了A股熱點輪動快、“花無百日紅”的真相。
想要通過把握每一次熱點行情來獲取收益,很容易“竹籃打水一場空”。
而且,基金經理也不過一個普通人,并不是萬能的神,精力有限,肯定沒辦法做到熟知所有的行業和上市公司。
在沒有深入調研、沒有真正了解行業及公司的情況下,僅僅因為近期漲得好就貿然買入,這樣的行為顯然是不負責任的。
聊了這么多,主要是想告訴大家,如果是因為基金沒有跟熱點調倉導致凈值有所落后,那不妨重新調整自己的預期,全面評估基金經理的投資能力之后再做決定。
情況2:自己不認可基金投資或看好的方向
第二種情況就是投資基金的時候,自己還是看好基金的投資方向的,也認可基金經理在這個板塊的投資能力,但買之后基金出現超預期下跌,自己也覺得這個方向沒什么投資機會了。
首先,在投資上,我們很容易犯的一個錯誤就是“漲時看漲,跌時看跌”。
也就是說,當一個板塊漲得好時,我們會傾向于認為它還會繼續漲,而且為了印證自己這個想法,會放大利好消息的影響,弱化利空消息。
而當一個板塊下跌時,就會覺得這個板塊前景堪憂,看到并且記住的也都是利空的消息。
事實上,從股市歷史看,均值回歸一直在重復上演。
正確的投資思路應該是“逆向思維”,當一個板塊漲得太猛太多的時候,我們反而要更加謹慎,因為這時候下跌的風險在集聚;
當一個板塊已經跌了很多,那么就可以適當樂觀,因為風險已經得到很大釋放,向上動力相對充足。
大家不妨反問一下自己,自己不認可基金投資或看好的方向,到底是什么原因?
是單純因為自己買入之后就下跌嗎?還是經過基本面、資金面等多維度分析之后得出的結論?
如果是前者,那么基長建議重新考量再做決定;
如果是后者,那就可以考慮轉換到自己看好的基金上。
情況3:基金與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匹配
第三種情況就比較少見了,就是買入了跟自己風險承受能力不匹配的基金。
每個人的風險偏好并不是一個固定的水平,會受到各種各樣因素的影響。
例如,年輕時風險偏好一般會更高,年老時更求穩;市場上漲時會不自覺提高自己的風險偏好,市場下跌時會覺得自己承受不了太大程度的虧損。
如果的確發現基金超過了自己當下的風險承受能力,可以考慮換到風格更為穩健、與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上。
畢竟,適合自己的基金才是最好的。
回到一開始的問題:買入基金之后才發現基金的風格或者投資策略跟自己是不匹配的,出現了超預期的虧損,該怎么辦才好?
分情況而論。
如果是因為基金沒有跟上輪動行情,那么重新建立認知是有必要的:受基金本身限制、市場輪動行情或基金經理能力圈等影響,基金基本是不可能把握每一個波段行情的。
如果是因為自己不認可基金投資或看好的方向,不妨先確認不看好的原因是什么。若是單純因為下跌所以不看好,建議重新考量再做決定;若是經過基本面、資金面等多維度分析之后得出的結論,那就可以考慮轉換到自己看好的基金上。
如果是因為基金與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不匹配,那可以考慮換到風格更為穩健、與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相匹配的基金上。
OK,今天的文章就到這里啦~如果有其他疑問,歡迎留言告訴我們哦~我們寫文章幫大家解答~